亮甲店原名两家店。这个地名最早出现于《元史·卷三十二》:“同知枢密院事托克托穆尔与图们岱尔,战于蓟州两家店”。清代编印的三个版本的《玉田县志》均记录了“两家店”这个村名。直到民国期间杨蓝田编印的《玉田县地方纪要》,才将村名改为“亮甲店”。
种种迹象表明,今日亮甲店曾是唐代初期“无终县”——即“小无终”的县城,还是“无终戍”所在地。公元662年,一场大火使这个县城遭受灭顶之灾,自此一蹶不振。公元696年,无终县城、无终戍所均从这里迁出。多年之后,由于这里地处交通要道,先后有两户人家在这里开设客店,逐步形成一个小小的村庄,人们称这个村庄为两家店……
1)关于亮甲店古城遗址
明代嘉靖三年编印的《蓟州志》记载了一处玉田古迹: “双城,县东二十里。”嗣后,《玉田县志》重复了这一记载,并将这一古城遗址确定在“两家店”:“双城,在城东二十里,按《舆图》应在亮甲店……”遗憾的是,对这座古城,史书和有关地方志并没作出较为详尽的考证与说明,把疑问留给了后世。
亮甲店确有一座古城遗址。可以作为佐证的是明清时期朝鲜使者所著《燕行录》。因为亮甲店坐落在京榆驿路上,是朝鲜使者经由山海关去往北京的必经之地,其中好几位使者都曾亲眼目睹这一遗址,并在自己的日记中有所记录。仅举三例如下:一位名叫许篈的使者在《朝天日录》中写道:“(明朝万历二年,1574年)七月二十七日,晴……午饷于沙流河(今属唐山市丰润区)急递铺……午后过梁家店(两家店之误)城,由保障门(进),出自宁静门……”李渲(1622——1658)在《燕途纪行》中写道:“过两家店,有城,圮毁”;金昌业(1658——1722)在《燕行日记》中写道:“过两家庄(两家店之误),有城,东西百数十步,人家市肆颇盛”(引文均摘自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社出版的《“燕行录”全集》)。
展开剩余77%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编写《玉田县地名志》时,工作人员曾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过粗略的考察,并将考察结果记录在“亮甲店”条目中,抄录如下:“(亮甲店)村内有夯筑沙灰墙古城遗址,南面尚有残迹。相传,这古城乃是唐太宗东征时所筑。”在这里,今人与古人达成一致——亮甲店古城遗址并不是空穴来风,而是客观存在。
既然亮甲店确曾建有古城,我们要问,这座古城究竟是何时所建、为何而建?何时所废、因何而废呢?
2)关于“小无终”县城
亮甲店古城最晚建于唐代初期,曾经作为“无终县”的县城,还是“无终戍”所在地——戍,这里指军队驻防的戍所。
每当谈到玉田县的历史沿革,不可缺少的有这样一句:唐武德二年(公元619年)“析渔阳东境建无终县”。这个无终县虽然涵盖了现在的丰、玉、遵等地,但比唐朝以前的无终县还是小了许多,故史学界称之为“小无终”。唐太宗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,撤销无终县并入渔阳县;唐高宗乾封二年(公元667年)又分渔阳县复置无终县;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(公元696年),无终县更名为玉田县。
设县就得立县城。关于小无终县城的地理位置,后人流行说法是在今日玉田城址处。譬如光绪版《玉田县志·沿革》:“唐武德二年,分渔阳置无终县,时城即今治”。经查阅古籍,可以肯定地说:这种说法是错误的!曾任北宋宰相的王溥,在所著《唐会要•卷七十一》中有明确记载:“无终县,万岁通天元年移就玉田驿,因改为玉田县。”也就是说,小无终县城是搬过一次家的,从无终城搬到玉田驿站的一侧,搬家之后才改名为玉田县。
那么,“无终城”究竟在哪里?笔者推断,亮甲店古城遗址就是小无终县城的遗址。在当年“小无终”地面上,实在找不到第二处可供选择的、更具可能性的古城遗址!
那么,小无终为什么要搬家?无终城因为什么原因遭到废弃呢?
从已经发现的史料看,主要原因是:这里曾经发生一场大火,熊熊烈火把这座古城烧得元气大伤,实难恢复往日的繁华,无终县治与无终戍所不得不搬迁到新址。
3)关于“无终戍”
跟无终城密切相关的是无终戍。今日之玉田,坐落在唐朝北部之边疆,时常遭到匈奴等少数民族进犯或骚扰。亮甲店位于东北通往幽州的驿道上,设立戍所理所当然。据《新唐书•地理志》记载:无终县“有壕门、米亭、三谷、礓石、方公、白杨等七戍”。这一记载留下一个疑问:明明是“七戍”,却只记载了六个戍所的名称。那么,漏掉的戍所名称是什么?答案几乎可以断定:第七个戍所应是“无终戍”。毋庸置疑,无终戍理所当然在无终城内——也就是亮甲店古城遗址内。
记载了“无终戍”这一地名的古籍,是诞生于唐高宗龙朔年间(661-663)的一部志怪小说集——《冥报拾遗》,作者郎余令。原文如下:“唐幽州渔阳县无终戍,城内有百许家。龙朔二年(662年)夏四月,戍城火灾,门楼及人家屋宇并为煨烬,惟二精舍及浮屠并佛龛上纸帘蘧蒢等,但有佛像俱不延燎,时人见者莫不嗟异”。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,无终城确实规模不大,“城内有百许家”。抛开故事中浓厚的佛教色彩还可以看出,这次火灾给无终城造成了灭顶之灾——“门楼及人家屋宇并为煨烬”,也为此城的衰落——由无终城沦落为“两家店”埋下了伏笔。
前面已经交代,李世民贞观元年,将小无终县并入渔阳县;唐高宗乾封二年(667年)行政区划又一次调整,“小无终”得以恢复,仍然称之为无终县,县治仍在无终城内。但在前些年那场大火之后,无终古城已经元气大伤,以当时的人情世故、财力物力,实在难以恢复先前的生机活力。因此,苦熬三十年后,也就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(公元696年),当政下定决心,将县城迁移到玉田驿一侧,县名也随之改为玉田县。
小无终县城搬迁,无终戍也随之搬迁,无终城随之消亡。这以后,玉田城拔地而起,成为当地政军领导机构所在地,而当年的无终城则沦落为“两家店”。只有那古城遗址,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。
4)唐王传说何其多
关于亮甲店古城遗址乃是“小无终”的县城遗址、无终戍所在地,可供参考的还有以下两条。
其一,近年在亮甲店发现一通古碑,题为《亮甲店重修药王庙碑记》。此碑竖于清咸丰七年(1857年),碑文开宗明义:“药王庙创始隋唐,重修已非一次”。“隋唐时期”,在远离大唐中心地区的北方竟然坐落着规模可观的药王庙,不是一般村镇可以办得到的,而亮甲店办到了,足以表明他曾经的辉煌。
其二,在亮甲店四周3、4公里之内,好几个村名的来历都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密切相关。
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,他曾带领大军讨伐高丽,在玉田县留下不少涉及到地名来历的故事传说,最为集中的地点就在亮甲店一带。据《玉田县地名志》(1985版)记载,在方圆3、4公里内,至少有四个村名的来历与这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。其一,李世民东征高丽从这里路过时,突然间大雨倾盆。雨过天晴之后,李世民曾经在双城河畔晾晒凯甲,后来,就将这里定名为晾甲店,再后来把晾晒的“晾”讹写为亮晶晶的“亮”;其二,焦庄子村名来历:“相传唐太宗东征途径此地,遇雨浇湿了身上的铠甲,以此得庄名为浇甲庄”,后来谐音谬传为今名;其三,琵琶营村名来历:唐太宗东征高丽时,随军出征的琵琶队曾在这里驻扎而得名;其四,土城子村名来历:“相传唐太宗东征时路过此地,在此安营扎寨,屯土筑城。建村后,以此历史遗迹定庄名为土城子”……不错,民间传说不等于历史,但它确是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参照。
说到这里,读者可能要问:大唐天子李世民真的曾经路过玉田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李世民确曾御驾东征,确曾路过玉田。但是,他路过玉田不是在出征时,而是在“回銮”途中。贞观十九年(645年)农历二月,这位帝王亲率大军从洛阳出发,四月到达幽州(今北京),经由蓟县的盘山、遵化市的平安城、卢龙口(今名潘家口,在迁西县)奔往辽东前线。当年九月十八日,李世民从辽东班师而归,他没走卢龙口、平安城那条老路,而是选择了从临榆(今山海关)到幽州(今北京)这条驿路。从临榆到幽州,玉田乃是必经之地,而且,按照当时的行军速度估算,李世民父子肯定曾在玉田县驻跸。尽管当时的无终县已撤,但曾经的县城还在,无终戍还在,更为重要的是,那场可怕的大火尚未发生……一句话,当年的无终城,今日的亮甲店,实在是李世民回銮驻跸处的不二之选。
(玉田说古)
发布于:河北省盈胜优配-股票配资链接-配资app-炒股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